新華(大慶)10月31日訊(王冰梅) 據國家石油和化工網報道,今年以來,化工裝備行業利潤收入增速雙雙回落,效益下行壓力加大。市場低迷之際,行業更需要提振信心,樹立學習標桿。不久前,2014中國化工裝備百強企業名單發布,中國一重集團、沈陽鼓風機集團、杭州杭氧集團分列前三甲。
那么,百強企業作為國內化工優秀裝備企業的代表具備哪些特點?今年化工百強企業名單傳遞出了哪些行業發展信息?化工裝備企業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強?
裝備行業收入縮水
今年,化工裝備企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整體收入大幅縮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化工裝備企業的日子不太好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石油和化工專用設備制造業主營收入2637.9億元,同比增長9.4%,較1~7月份減緩1.2個百分點。
不少裝備企業負責人表示,去年市場整體形勢不如2012年,但煤化工裝備對于市場的拉動讓不少企業獲得了增長。
由于看到煤化工市場蘊藏的機遇,不少企業紛紛轉型生產煤化工設備。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前兩年煤化工裝備市場的確不錯,但今年也開始降溫了,又一個大型市場正在逐漸冷卻。
此外,還有兩大因素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是國內人力成本增加。這兩年人力成本的大幅增長讓企業備感壓力。一些行業統計數據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以橡機行業為例,數據顯示,在行業從業總人數基本持平的情況下,工資總額上漲9.6%,說明勞動力成本在逐漸提高。
二是下游企業欠款、拖欠款現象增多。前兩年得益于煤化工、大型石油化工項目的拉動,企業效益還顯得不錯,今年以來這兩個市場也明顯冷卻,甚至不少下游企業還出現了應付貨款居高不下的情況,導致很多設備企業的財務費用上升。
創新打造市場實力
在行業銷售收入整體下滑的情況下,仍有部分企業保持穩步發展。這些企業在技術、服務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業內人士認為,裝備企業圖強的根本之道還是創新。
其實,從化工裝備企業的排名來看,前三甲無一不在創新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化工裝備百強排名第一的中國重型裝備制造領軍企業——中國一重集團一直堅持自主創新。該公司自主研發了立式噴淬熱處理設備,使鍛件熱處理質量大幅提高 ;過去石油化工大型容器只能由經驗豐富的鍛工鍛造,現在該公司自主研發了筒節成型機,既提高了筒節成型率,又保證了產品質量。
作為我國第一臺百萬噸乙烯壓縮機的創造者,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堅持自主創新。
摘得百強季軍的是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也以科技創新為優勢。據了解,杭氧擁有我國空分設備行業唯一一家國家級重點新產品開發制造基地,也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基地之一。
在化工裝備百強企業中,有70%的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下,但這些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也表現不俗。
石家莊工大化工設備有限公司是干燥設備領域的領軍企業,僅去年一年,企業就獲得10余項省部級、市級科學技術獎,其中新型旋流浮選機研制項目獲得石家莊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還有一些企業依靠自主創新填補了國內空白。比如西安交大塞爾機泵成套設備有限公司,分別于2013年和2014年在青海鹽湖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實現國內超小流量年產33萬噸/年尿素、18萬噸/年合成氨裝置上離心二氧化碳壓縮機的首次應用。
西安航天華威化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化工生物工程裝備及非標設備的設計、制造和工程項目設計總包。
業內專家表示,今后裝備企業的創新點應緊盯國家重點工程及新興領域。
此外,海水淡化工程、頁巖氣開發利用、節能環保等新興領域,也將是裝備制造企業創新發展、實現國產化的重點戰場。比如海水淡化裝置,目前國產化率不足50%。此外,針對目前的環境污染,鍋爐窯爐、余壓余熱利用設備等節能技術和裝備,污水處理、大氣污染控制、危廢治理和監測設備等環保技術和裝備,都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從制造向服務延伸
隨著下游化工企業的不斷發展,裝備企業傳統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單件小批量生產、無法提供全面系統解決方案等弊端開始顯現,單純制造已不能滿足下游化工企業的要求。因此,從制造向制造和服務并重轉變,成為很多裝備企業的重要戰略選擇。
此次榮獲百強桂冠的中國一重集團,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83.7億元,與2012年同期相比增長0.6%,新增訂貨103.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其業績增長并不再單純靠“制造”。據了解,該企業目前正在做的就是通過技術人員的系統開發,不僅向用戶提供產品,還要向用戶提供系統。
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連續3年入圍中國化工裝備百強前十強,今年名列第五。
標簽:石油和化工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