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水電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4月份的一次活動上透露,中國水電、風電裝機容量已分別突破2.3億千瓦和4700萬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在業內專家看來,我國發展水電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大力發展水電也是節能減排的需要。我國水電項目批量獲得核準,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認為,一味追求第一必然帶來嚴重后果,將大大制約我國水力資源良性開發和利用。首先,水電資源的開發應當適度,不能僅僅以“中國水資源技術可開發量6億千瓦,世界第一,美國才1億多千瓦,遠遠低于中國”作為借口,大批次審核水電項目,而至資源浪費、過多開發、并網效率低、“水火不容”等突出問題于不顧。盲目追求規模效應必然破壞水電行業健康發展的環境。
其次,小水電相關問題亟待解決。發電難、上網難、盈利難、價格明細過度等問題折磨小水電企業已久,多數企業處于虧損狀態無法自拔,嚴重影響了發電工作的穩定性及電力行業競爭的有序性。湖南、福建、云南等重點地區小水電項目亟待規整,淘汰落后產能、規范上網電價、助力中小水電企業脫困是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最后,電價改革和配套措施急需完善。電價改革及配套措施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水電行業發展的穩定性。水電價格市場化、透明化的改革目標還遠未達成,電網鋪設尚難到位,小水電上網難問題長期得不到根除,水電企業、供電公司、電力用戶之間未現有效溝通機制,電力行業良性循環未曾建立,追求發電量、裝機量第一卻難以實惠普通水電企業及百姓,請問:第一有何用?
宋智晨認為,水電項目建設過程中,環境保護工作應重點開展。由于水電項目多數建在生態環境基礎較脆弱地區,加強生態保護成為了當務之急。地方政府、企業必須拋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思路,將水力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水電項目屬可再生能源項目,工程上馬應慎之又慎。地方政府切勿單純追逐新能源,而盲目審批、盲目上馬、盲目擴張,進而造成水電行業產能過剩、效率低下。發改委更應以身作則,避免“拍腦袋決策”的審批模式,以國家電力需求為基準,以水電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為目標,合理的、分批次的核準水電項目。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