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聯合發布了《2011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報告》結合全球氣候、能源、經濟及政治大背景,以我國“十一五”節能減排總結和“十二五”節能減排展望為主線,真實記錄了國家整體、各區域、重點耗能行業“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以及環保、新興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日,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聯合發布了《2011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據悉,這是上述兩家機構自2009年以來對我國節能減排整體狀況進行觀察、描繪、分析的第3次研究成果發布。
根據《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主編王小康介紹,《報告》旨在幫助各級政府決策者、管理者進行節能減排目標實現進程監測、調控政策實施效果評估以及未來階段調控目標與政策思路設計;為節能、環保、新能源企業的決策者、管理者提供節能減排市場機會前瞻、政策環境分析;為工業耗能企業的決策者、管理者提供本行業節能減排關鍵指標的對標進展,并提供工具手段,指出各行業如何通過能效審計和清潔生產審核等進行本行業節能減排,如何通過合同節能減排管理等模式來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描述行業節能減排的路線圖。
圍繞上述目的,《報告》結合全球氣候、能源、經濟及政治大背景,以我國“十一五”節能減排總結和“十二五”節能減排展望為主線,真實記錄了國家整體、各區域、重點耗能行業“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以及環保、新興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同時,深入分析國際國內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政策及產業發展趨勢,為我國“十二五”期間開展節能減排工作提供判斷、預測和展望的依據。
《報告》指出,我國在成為世界能源消耗大國的同時,也已成為全球低碳經濟增長的引擎。能源需求增長和能源結構變化使得中國成為推動全球能源結構向可持續能源轉型的主力軍。在全球經濟二次探底可能性日益增大的今天,我國經濟結構的綠色轉型將對世界新經濟形態的確立具備樣本意義。以“十一五”期間為例,我國基本實現了在五年前制定的節能減排目標,經濟增長逐步在擺脫對于能源的過度依賴,2006年至2010年的經濟平均增速是11.2%,能源消費平均增速是6.6%。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最高點2004年的1.6已經降至2010年的0.57。基于上述分析,王小康認為,在過去的五年多時間里,我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雙重貢獻。
《報告》指出,上述目標的實現主要得益于一系列的政府強力推動政策,如大力淘汰落后產能、開展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千家重點能耗企業節能行動等。“十一五”期間,全國累計淘汰煉鐵落后產能約11172萬噸,煉鋼落后產能約6683萬噸,焦炭落后產能約10538萬噸,鐵合金落后產能約663萬噸。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促使能源效率大幅調高:2010年與2005年相比,火電供電煤耗由370克標準煤/千瓦時降到333克標準煤/千瓦時,下降了10.0%;噸鋼綜合能耗由694千克標準煤降到605千克標準煤,下降了12.8%;水泥綜合能耗下降了24.6%;乙烯綜合能耗下降了11.6%;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了14.3%。同時,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總體實現節能1.5億噸標準煤。
王小康認為,政府強力政策自上而下推進是“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的主導模式,也極有可能是“十二五”期間的主要模式。這既是由環境資源的公共性、環境污染的外部性等導致環境問題“市場失靈”的經濟學根源決定的,也是由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所決定的。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