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國三聚氰胺及下游產業開發推進峰會在青島落下帷幕。面對三聚氰胺行業產能過剩嚴重的狀況,與會專家紛紛建言獻策,希望行業加強自律,控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實施科技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突破傳統應用領域,拓展新應用、新市場,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預計到今年底,全球三聚氰胺生產能力將達到約350萬噸,其中中國為260萬噸。盡管國內三聚氰胺需求及出口在穩步增長,但增速遠遠低于產能的增長,過剩的局面不斷趨于惡化。尤其是近幾年,國內三聚氰胺新建裝置不斷投產,新增產能集中釋放,市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即使按45%的開工率計算,也過剩30萬噸左右。不少與會者表示,行業要想發展,必須嚴控低水平重復建設。
川化股份公司主管工程師鄧霖說,三聚氰胺產能激增,折射出上游產品尿素的產能過剩比較嚴重。作為尿素企業化解產能過剩的最佳途徑,發展三聚氰胺成為很多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共同選擇。這一點從今年預計新增的39萬噸三聚氰胺產能中也能得到印證。
這些新增產能的釋放,將對本來開工率就不高、市場持續低迷的三聚氰胺行業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要打破這種越過剩越上項目的危險局面,需要全行業企業加強自律,嚴控低水平、同質化建設,齊心協力突破產能過剩的重圍。
中國三聚氰胺協作委員會市場調查員薛挺宇則更加關注三聚氰胺新用途、新市場的開拓。他認為,突破傳統應用的邊界,大力發展有潛力的下游產品,不僅有利于創造更好的效益,對化解產能過剩也極有助益,同時也符合個性化、差異化發展的時代新要求。
據了解,目前我國三聚氰胺主要消費領域仍是木材加工、涂料、造紙、模塑料等傳統領域。在終端需求低迷的影響下,三聚氰胺企業很難獲得好的收益。針對這一狀況,薛挺宇建議,低取代度羥乙氧乙基三聚氰胺、六羥甲基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泡沫、三聚氰胺纖維等領域都是很有潛力的發展方向,這些新產品或具有良好的環保指標,或以優良的性能得到市場青睞,企業完全可以在這些新領域耕耘開拓。目前,我國在這些新領域與發達國家比還有一定差距,三聚氰胺纖維等產品工業化才剛剛起步。
本次會議由中國化工報社和中國三聚氰胺行業協作委員會共同舉辦。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