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障中藥產業健康發展,我國年內將密集出臺一批中藥產業政策,包括年內必須完成的常用中藥材國家收儲,以及中藥材流通方式的轉變和中藥材溯源制度等。另外,《現代中藥產業發展專項》作為一項重量級中藥產業政策也將推出。
中藥材的價格依舊處于上升勢頭,而中藥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等因素的制約。
來自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月至5月期間,中藥材價格整體依舊呈現上升勢頭,今年4月與去年同期相比,所檢測的537種藥材中,有399種價格上漲。今年一季度以來,中藥材價格平均漲幅為10%,最高漲幅達到400%,其中野生中藥材因為資源量持續減少,漲勢更為兇猛。
本報圍繞中藥材漲價這一熱點現象,進行了數次采訪報道。6月上旬,本報以及業內其他媒體的關于中藥材漲價的一組報道,引起高層關注。國務院主要領導人對此高度重視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發改委、衛生部盡快就材料內容進行調研并拿出解決方案。
據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表示,近期發改委藥品價格評審中心和中藥協會擬共同組成調研組,赴藥材產區、藥材市場和中藥企業開展調研。
據了解,下半年,國家有關部門將出臺一系列中藥產業的調控政策。與此同時,中藥產業的“十二五”規劃也漸漸浮出水面。
調控政策將密集出臺
中藥材的價格飛速上漲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業內人士透露,年內將密集出臺一批關于中藥材產業的政策,包括常用中藥材的國家收儲方案、中藥材流通方式的轉變以及中藥材溯源制度。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表示,從2009年開始,國內中藥材行情已經歷四輪暴漲。而上漲的原因可歸結為五點:一是行情長期在低谷徘徊,生產萎縮;二是野生藥材開采過度,資源枯竭加??;三是落后的貿易流通體系難以支撐市場快速發展需要;四是整體物價水平提升;五是 “游資”囤積炒作。
因此,吳剛指出,要解決當前面臨的生產供應困境,必須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統籌管理,加強落實執行;二、加強信息平臺建設,合理規劃指導中藥材產業發展;三、建立完善農產品流通管理體系,加強產銷對接,減少中間環節;四、加快相關標準的制訂;五、對常用中藥材進行國家儲備;六、合理調節中藥材出口量;七、提高中藥材資源的利用率;八、加大對中藥材生產環節的保護和扶持力度;九、建立合理的中藥材價格形成機制;十、建立原料與成藥的價格聯動機制。
商務部秩序司藥品流通處處長王勝利也告訴記者,未來國家將建立中藥材重點品種儲備制度。按照國家應急和戰略儲備的統一規劃和部署,做好流通環節實物和資金的儲備。根據各類突發事件的特點,建立相應的應急保障機制。
王勝利表示,建立中藥材重點品種儲備制度,可以有效地引導市場,為市場提供信息服務。中藥材的儲備,不能僅儲備西藥和中成藥,原料也要儲備;一旦發現疫情,如果原料供應不上,或者價格異常,中央和地方都無法保障防控。這項工作今年就要完成。
據王勝利介紹,他也曾經考察過國內幾個主要的藥材貿易市場。“我感覺像商業地產,全是一家一家的個體商鋪。到底這個商鋪一年賣了多少藥材,也沒有具體統計。”因此王勝利表示,中藥材現行的流通模式必須改變。
全面布局“十二五”中藥產業
在即將出臺的《生物醫藥十二五規劃》中,中藥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蘇鋼強向記者透露,《生物醫藥“十二五”規劃》將大力發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藥物、新興疫苗和診斷試劑,以及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大品種,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水平。“中藥是生物醫藥‘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據知情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出臺一個重要的中藥產業政策《現代中藥產業發展專項》。該政策將從臨床用藥需求和中藥產業自身特點出發,針對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重點支持治療常見病、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品種的產業化,優質原料藥材生產基地的建設和中藥制藥過程質量控制先進技術的綜合示范應用。
關于這一點,蘇鋼強司長補充道,該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以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水平,產出大品種,形成大市場。
“十二五”期間,中藥產業在主管部門、企業主體和金融資本的共同投入下,將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布局,具體包括,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的建設、創新藥物研究開發技術平臺建設、企業創新藥物孵化基地建設以及中藥產業區域發展。
藥材價暴漲標準逐年提高 中藥企業面臨成本大考
自2009年上半年開始的藥材漲價風在今年仍然沒有停止,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日前在第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表示,今年1-5月,中藥材平均漲幅為10%,加上新版GMP標準、藥典標準的逐步推行,中藥企業的生產成本不同程度增加,或將造成中藥企業的大洗牌。
藥材價格繼續暴漲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1至5月,中藥材價格整體呈現上升勢頭,今年4月,所監測的537種藥材中有399種價格同比上漲。今年一季度以來,中藥材價格平均漲幅為10%,最高漲幅達到400%,其中野生中藥材因為資源量持續減少,漲勢更為兇猛。與前幾輪漲價潮相比,2011年的價格基數并非處于市場低位,早在兩年前,中藥材就有過一輪瘋漲。據統計,2010年,全國537種中藥材共有84%漲價,漲幅在5%至180%之間。
房書亭表示,“中藥材價格波動本是一個市場現象,但某些品種的暴漲暴跌是不正常的。我們已經連續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報告,要求關注和平抑中藥材價格,保障原料供應。”他還透露,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藥品價格評審中心和中藥協會擬共同組成調研組,赴藥材產區、藥材市場和中藥企業開展調研。
對于中藥、中成藥企業來說,去年以來的成本上漲已經帶來了很大壓力,而這種壓力難以傳導至下游。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頒布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由國家發改委制定最高零售價,由省級政府通過集中采購定出地方中標價,為了中標,藥企競相降價,敢于提價的廠家鳳毛麟角,大多集中在獨家品種。
生產標準逐年提高
除了藥材漲價所帶來的成本上升之外,與會專家指出,未來數年,中藥企業日子將更難過,其中就包括必須通過新版的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規定,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新建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生產企業新建(改、擴建)車間均應符合新GMP的要求。現有藥品生產企業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的生產,應在2013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GMP要求。未達到要求的企業(車間),在上述規定期限后不得繼續生產藥品。
對于目前國內市場巨大的中藥注射液、大輸液企業來說,這是繞不開的門檻。這就意味著,廠家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參與認證,房書亭認為,預計現有年銷量1000萬以下的醫藥生產企業可能會因為支付不起改造費用而選擇“關門”。
國家藥典委員會副秘書長周福成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啟動2015版《中國藥典》制定工作。新版藥典將建立更嚴格的藥品標準,本輪藥典修訂將繼續完善中藥質量控制模式,體現現代科技的成功應用,特別是制定內源性有毒成分和外源性重金屬及有害殘留物標準,對于存在明顯的產地依存性和對生長年限要求嚴格的中藥材,要在標準項目中增加產地和采收年限的相關規定。
對此,有廠家反映,這就意味著在藥材采購上,要求的標準將更加嚴格,而質優難免價貴,成本的壓力將更為明顯。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