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國家第二批光伏特許權電站開標已有8個月之久,但13個項目僅有4個動工,此與第一批敦煌10兆瓦光伏特許權電站的建設進度形成鮮明對比,這也為第三批光伏特許權電站競逐留下不確定性伏筆。
“第三批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或于今年第三季度展開,項目規模將在500兆瓦左右,明年或達到1G瓦規模,但第二批的遲建、可能會出現的價格戰,或可能會讓民企更加遲疑。”5月4日,江蘇一家光伏企業高管對此表示擔憂。
2010年7月國家啟動第二批光伏特許權電站的招標,涉西部8省區13個項目,共計280MW。據記者了解,除了新疆哈密、吐魯番、和田和青海河南4個項目外,有多達9個項目至今尚未開工。
五大發電集團一位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解釋,天氣因素、組件商供貨不及時、電網配套等都是影響因素,“各個企業之間也在相互觀望,看如何才能少虧點甚至稍有贏利。”
過半未動工
280兆瓦的光伏特許權項目,較之2009年的敦煌項目擴容28倍,電場經營時間為25年,特別允許企業分兩年建成,較之敦煌項目1年期限較為寬松。
“從工程監理招標到實質性動工約需要3個月時間,西部的冬季比較漫長,所以大部分的項目估計會在今年第三季度動工。”賽維LDK一位技術負責人分析,一個10-30兆瓦的項目,從施工準備、土建施工,到設備安裝及調試直至竣工驗收,只需要3-5個月時間即可。
在這13個項目中,除了青海共和與寧夏青銅峽為30兆瓦外,其余11個項目均為20兆瓦。此中,中電投中標7個項目,華能集團和國電集團各中標2個項目,神華集團下屬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和包頭魯能白云鄂博風電有限責任公司各占一席。
據記者了解,目前所開工的新疆哈密、吐魯番、和田和青海河南均為中電投所有,其中青海河南項目由旗下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
“魯能在包頭達茂旗的項目已經獲得自治區發改委的批準,項目的前期籌備工作已經開始。”一位接近包頭市政府人士稱,該項目將通過魯能集團在當地成立的包頭廣恒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
“有一些項目是采用成本較低的薄膜電池,市場價約比晶硅電池低1/4左右,但這部分國內的技術尚不成熟,企業方面或有疑慮,導致建設進度遲緩。”上述五大電力集團人士舉例,包頭、白銀和武威等項目都選用薄膜電池,其中后兩個項目供應商為南通強生光電。
與之相較,作為國內第一個光伏特許權項目,中廣核敦煌項目于2009年6月中標,并于當年8月正式動工,其間僅歷時兩個月,到2010年年底已全部并網發電。
第二輪光伏電站特許權的中標電價已較之第一輪有明顯下降。“上網電價低,企業就會想著如何降低成本。”前述光伏企業高管分析,組件價格由于在遞交國家能源局的標書中已確定,且比現有的組件價格還低。
價格政策待出
2010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達8000兆瓦,占全球總產量一半以上,但95%以上的產品均是出口。
“第二輪特許權電站的招標成為國企的豪門盛宴,民企全面退出,而第三輪特許權招標是否會遭遇國企冷遇?”中部一位多晶硅高管稱,雖然20-30兆瓦的光伏電站投資在2億-4億元之間,依照中標電價,企業可能每年虧損在100萬元左右。“但在五大電力集團虧損面擴大的前提下,還會繼續跑馬圈地嗎?”
前述光伏高管則認為,如果沒有清晰的贏利模式,沒有包括電網在內的多部門的參與,沒有對中標方的監督和懲戒機制,“特許權招標模式很容易讓光伏電站重蹈風電的覆轍。”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參事石定寰表示,近年來中國光伏發電的成本在不斷下降,但依然不能廣泛應用,其原因在于上網電價始終未能落實。“但我覺得不可能在未來五年都搞特許權招標”,其建議一到兩年內將出臺固定的上網電價。
“鼓勵民企資本進入,倡導合理競爭,同時采取德國、美國類似的上網電價補貼模式,是中國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中盛光電董事長王興華告訴記者,在光電價格下降到可與常規火電相媲美之前,行業必須擁有一個合適的、隨發電成本逐年下調的電網收購價格,可以在《可再生能源法》框架下的補貼能力內,保證企業8%左右的財務收益率,如此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