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問詢的人就已多起來了,今年上半年已經接了四個訂單,都是100萬元以上的,這是以前沒有的。”上海同銳工業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航明顯感受到了醫藥企業對于物流設備系統前所未有的熱情。而在近日由全國醫藥技術市場協會舉辦的“2010年基本藥物配送與現代醫藥物流建設高峰論壇”上,參會人數之多同樣顯示了業界對物流建設的關注與熱捧。
但在政策的熱捧背后,企業的心情多未能輕松。在滿足政策設定的門檻之外,如何收回在物流中心建設中不斷投入的巨大成本,如何實現第三方物流的正常流轉,都是企業十分憂心的。
企業爭相投入
“去年到現在,我考察了許多省份和地區,正在建設和有意建設現代醫藥物流中心的企業超過了90家。”上海通量信息科技(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張凌輝早就感受到了這股強勁的新物流熱。
在此之前,幾大巨頭已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國藥控股一直在各處積極圈地,收獲頗豐;民營巨頭九州通醫藥集團醞釀2010年在主板上市,目前全國有超過30余座物流基地在建設中;南京醫藥2009年一年收購了20余家區域型醫藥物流企業。“許多區域型的醫藥企業,基于政策鼓勵和市場判斷,也正在大規模修建醫藥物流中心,努力進入基本藥物配送企業名單。”張凌輝表示。
“我們在物色物流系統,有什么好的可以推薦?”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蘇民榮正在為即將上馬的物流項目積極準備。
而由石藥集團與樂仁堂醫藥集團聯手打造的河北省醫藥物流中心項目(又稱石藥樂仁堂醫藥物流中心)在河北已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分兩期:一期工程總投資5億元,占地面積270畝,2010年10月投入運營;二期工程總投資3億元,2011年前后開始建設,重點建設唐山、廊坊、邯鄲、張家口4個物流分中心和直至終端的信息系統,通過1個中心和4個分中心,使藥品配送覆蓋河南、山西、內蒙古、北京、天津、遼寧、山東等省(市)自治區。該項目預計到2010年將形成90億元規模的吞吐量,2014年形成210億元的吞吐量。
國藥控股最新的動向發生在江西。江西省人民政府日前與中國醫藥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宣布國藥控股江西有限公司掛牌成立。中國醫藥集團計劃在南昌興建的現代醫藥物流中心,2013年將達到銷售規模50億元。
物流大戰一觸即發市場容量有多大
“在新醫改的導向下,政府扶持的現代化物流企業才有生存優勢。”滇虹藥業藥品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從選認為。事實上,不少商業企業人士深感政策壓力,“建設物流中心與現代物流是現在企業生存的前提”。
早在2008年2月,衛生部等六部委出臺的關于集中采購的規范性文件,就已強調醫院招標配送需向具有現代醫藥物流能力的企業傾斜。
而在配送方面,除了由中標企業直接配送以外,中標企業也可以委托中標所在地招標選擇的企業統一配送。中標企業可以在一個地區委托多家招標選擇的企業進行配送,但是被委托的企業不能轉配送。在業內人士看來,取得各省醫藥配送資格,成為各省招標認可的“現代醫藥物流企業”非常重要。事實上,如河南省新招標配送方案也對現代醫藥物流提出了明確的打分項:WMS、WCS等都可以加分。廣東、山東、浙江等省份也紛紛采取行動引導企業取得現代醫藥物流資格或第三方醫藥物流資格。
“我們的困惑是如何能真正開展第三方物流,如何能盡快盈利。”盡管一期工程在今年10月即將投入運營,但這并未減輕樂仁堂醫藥副總經理翟冬梅的忐忑,巨大的投入與各處物流運營能力的閑置,并不能讓人有太多的樂觀。
“事實上,藥品經營企業之間都存在競爭,很難承擔第三方物流的功能。”有從事社會物流的人士告訴記者。“理論上講,確實存在這樣的尷尬,具有競爭性的商業公司之間很難開展所謂的第三方物流。”有商業企業人士坦承。“第三方物流應該由第三方機構來承擔,才能真正實現低成本、高效率。”濟南點點儲運配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國嬌表示。
一方面是政策的壓力,即沒有所謂的現代物流,將難以在未來的競爭中立足,造成了商業企業紛紛上馬物流項目,出現井噴;而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的真實市場容量究竟有多大,商業企業的第三方物流角色能否被同行所認可,都是未知數。而沒有第三方物流的承載,現有物流能力的過剩與閑置必成定局。
此外,作為企業來講,我國醫藥企業的物流建設起步較晚,大多數已建或在建的醫藥物流項目還停留在企業內部進、銷、存業務的整合與流程優化上;很少涉及到對上游供應商、批發商,下游商業單位、零售終端客戶、醫院、配套的物流單位等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的資源、流程、信息三者之間的整合,難以避免庫房空置、重復運輸、庫存積壓、資金與信息流轉不暢等問題,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
而對于有醫藥物流業務的社會物流企業(即真正有第三方物流功能的企業)而言,也存在著政策風險,“現在醫藥行業的政策及一些高層人士,還是傾向于有商業經營資質的企業來做第三方醫藥物流,對于社會物流企業,目前政策還沒完全明朗。”有企業人士擔憂。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