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昨日發布《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0年春季)》,回顧了2009年中國外貿運行情況,分析2010年一季度中國外貿增長的特點。報告認為,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環境繼續改善,但也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因此,要繼續落實好穩外需的各項政策措施,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支持企業鞏固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保持出口回升向好勢頭。進一步穩定進口促進政策,敦促有關國家取消不合理的出口管制,引導企業合理增加進口。利用當前外貿回升的有利時機,調整和優化進出口結構,促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實現外貿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0年春季)
一、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中國政府及時出臺一系列符合國際慣例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稅政策,改善貿易融資環境,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計穩定外需。同時,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貿易促進活動,鼓勵增加進口。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逐步回穩,穩外需、擴進口的各項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進出口大幅下滑的態勢得到扭轉。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
1、進出口總體大幅下降,但降幅逐季收窄并在年底轉為增長
2009年,中國進出口總額22072.2億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總額12016.6億美元,下降16.0%;進口總額10055.6億美元,下降11.2%。貿易平衡狀況進一步改善,貿易順差1961.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020億美元,下降34.2%。分季度來看,一季度國際金融危機繼續蔓延,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外需嚴重萎縮,中國進出口也大幅下降;三季度開始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經濟刺激措施逐步見效,世界經濟開始企穩復蘇,國際市場需求逐步回穩,加上國內穩外需政策效應不斷顯現,中國進出口形勢逐步好轉并在11月份轉降為升。第一、二、三季度進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24.9%、22.1%和16.7%,第四季度進出口同比由負轉正,實現了9.2%的增長。
2009年中國外貿月度進出口增長情況
2、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比較平緩,機電產品出口回升相對較快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中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物美價廉,加上這類商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剛性,下降相對平緩。2009年,紡織品出口599.7億美元,下降8.4%;服裝出口1070.5億美元,下降11.0%;鞋類出口280.2億美元,下降5.7%;家具及零件出口253.3億美元,下降6.0%。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由于大多屬于耐用消費品和投資品,受金融危機的沖擊更為明顯,但在世界經濟企穩復蘇的帶動下恢復得也比較快。一季度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大幅下降,二季度以后降幅顯著縮小,11、12月份機電產品分別增長3.2%和26.8%,高新技術產品增長14%和40.7%,均領先于總出口回升。全年機電產品出口7131.1億美元,下降13.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769.1億美元,下降9.3%,下降幅度均低于總出口降幅。
3、一般貿易總體出口降幅較大,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繼續上升
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萎縮,一般貿易受到較大沖擊,加上上年基數相對較高,出口下降明顯。全年一般貿易出口5298.3億美元,下降20.1%,占出口總額比重由上年的46.4%下降到44.1%。加工貿易與國際產業鏈聯系緊密,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初期受到的影響較大,但隨著外部需求狀況改善,下半年加工貿易訂單和出口逐步恢復。全年加工貿易出口5869.8億美元,下降13.1%,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為48.8%,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其他貿易方式全年出口848.5億美元,下降7.9%,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主要是“走出去”帶動了相關設備和產品出口。
4、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回升較快,民營企業出口降幅較小
與加工貿易出口類似,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同樣呈現年初大幅下降、下半年快速反彈的走勢。全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6722.3億美元,下降15.0%,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比上年略有升高,達到55.9%。私營企業經營機制比較靈活、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全年民營企業出口3384.4億美元,僅下降11.6%,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6.7%上升到28.2%。國有企業出口1909.9億美元,下降25.8%,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2.1個百分點。
5、東盟成為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自澳大利亞進口保持增長
在前三大貿易伙伴中,中國對歐盟出口2362.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9.4%,自歐盟進口1278.0億美元,下降3.6%;對美國出口2208.2億美元,下降12.5%,自美國進口774.4億美元,下降4.8%;對日本出口979.1億美元,下降15.7%,自日本進口1309.4億美元,下降13.1%。與東盟貿易下半年開始趨好,全年對東盟出口1063.0億美元,下降7.0%;自東盟進口1067.1億美元,下降8.8%,東盟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在主要貿易伙伴中,與澳大利亞、東盟和美國的貿易比重略有上升,與歐盟和俄羅斯的貿易比重略有下降。前十大進口貿易伙伴中,僅自澳大利亞進口保持增長。
6、能源資源產品進口量繼續增加,擴大內需帶動消費品和資本品進口擴大
在堅持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作用下,中國國內投資、消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能源資源類產品進口需求旺盛,部分消費品、投資品進口增加。2009年全年鐵礦砂進口62778萬噸,增長41.6%;大豆進口4255萬噸,增長13.7%;原油進口20379萬噸,增長13.9%;初級形狀的塑料進口2381萬噸,增長34.5%;鋼材進口1763萬噸,增長14.3%;未鍛造的銅及銅材進口429萬噸,增長62.7%;紙漿進口1368萬噸,增長43.7%。汽車和汽車底盤進口量增長2.8%,飛機進口量增長5.9%。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的出口降幅低于全球出口降幅7個百分點,進口降幅低于全球進口降幅13個百分點。這充分表明,中國政府穩外需、擴進口的政策措施不僅對國內經濟回升向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對世界經濟企穩復蘇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2010年一季度中國外貿增長的特點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繼續復蘇,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更加鞏固,各項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中國對外貿易延續了去年底以來的恢復性增長態勢,出現較大幅度回升,順差持續下降并在3月份出現逆差。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進出口加快恢復
在國際市場需求回暖和國內需求增加的帶動下,一季度進出口總額達到6178.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4.1%。其中出口3161.7億美元,同比增長28.7%,比2008年同期增長3.3%;進口3016.8億美元,增長64.6%,創季度增速歷史最高。3月當月進出口總額2314.6億美元,同比增長42.8%。其中出口1121.1億美元,增長24.3%;進口1193.5億美元,增長66.0%。
2、順差規模持續下降并在3月份出現逆差
由于進口增速持續快于出口,今年以來中國順差規模延續了去年10月份以后大幅下降的態勢。一季度,順差144.9億美元,下降76.7%,其中3月當月逆差72.4億美元,結束了自2004年5月以來連續70個月順差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內外需復蘇不同步,內需回升的速度高于外需,進口價格的上漲幅度高于出口價格回升幅度,導致進口增速高于出口。
4、加工貿易出口比重上升
一季度,一般貿易出口1413.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6.6%;進口1683.8億美元,增長72.2%,高于整體增幅7.6個百分點,對進口增量貢獻59.6%,拉動進口增長38.5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1516.9億美元,增長29.8%,占外貿出口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進口888.2億美元,增長56.3%。其他貿易方式也實現了較快增長,出口增長34.6%,進口增長55.2%。
5、民營企業進口高速增長
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出口增長繼續快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進口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一季度,民營企業出口920.1億美元,增長36.6%;進口581.4億美元,增長90.8%,高于整體增幅26.2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出口495.1億美元,增長17.3%,低于整體增幅11.4個百分點;進口856.6億美元,增長63.1%。外資企業出口1746.5億美元,增長28.4%;進口1578.8億美元,增長57.4%。
6、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均大幅回升
一季度,中國對歐盟出口653.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0%;對美國出口544.5億美元,增長19.7%;對日本出口257.0億美元,增長17.7%。自歐盟、美國和日本進口分別增長43.0%、42.7%和56.6%,貿易平衡狀況有所改善。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出口再次出現強勁增長,特別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帶動雙邊貿易快速增長。對東盟出口292.3億美元,增長46.7%,自東盟進口336.8億美元,增長76.6%;對印度、俄羅斯、巴西出口分別增長38.7%、39.3%和88.3%。
三、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前景
從一季度進出口形勢來看,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總體環境繼續好轉。同時也要看到,一季度對外貿易出現較大幅度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去年基數較低,由于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依然曲折,各種積極變化和不利因素同時存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
首先,世界經濟有望繼續復蘇,但復蘇基礎尚不穩固。
當前,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的態勢更加明顯。美國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表明,受政府刺激經濟措施影響,私人投資正在恢復,居民消費溫和增長,進出口持續擴大。歐盟和日本經濟進一步向好的方向發展。新興市場經濟有望出現較強勁的回升。IMF最新預測將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從3.9%上調為4.2%。但是,世界經濟持續全面回升還面臨不少困難,復蘇進程仍存在很多變數。一是無就業復蘇的可持續性有待觀察。2月份歐元區失業率升至10%,創1998年8月份以來的最高。美國2月份開工率為72.7%,比近30年平均水平低8個百分點。失業勞動力和閑置資本重新跨部門配置需要較長時間,必然制約消費和投資需求。二是全球主權債務風險加大。部分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還在發展,主要經濟體財政赤字率繼續攀升,其他一些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的地區可能受到波及。三是國際金融危機后遺癥日趨明顯。主要發達國家引發金融危機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如金融體系制度性風險和監管不力問題還沒有解決,不良資產短期內難以根本消化掉。各國宏觀政策在時機選擇和力度把握上面臨不少掣肘,新興市場國家資產價格泡沫風險加劇。
其次,國際市場需求回暖,但動力不足、保護主義加劇。
在融資條件改善、投資和消費回升以及補庫存需要刺激下,今年以來國際貿易迅速恢復。趨于活躍的貿易商品已經從初級產品、非耐用消費品延伸至耐用消費品和投資類產品。未來一段時間世界經濟繼續緩慢復蘇,將會進一步推動全球貿易的增長。WTO預計,2010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9.5%。但是,由于世界經濟復蘇存在著整體或局部不確定性,在失業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產能過剩仍較普遍的情況下,消費和投資需求出現全面持續大幅回升的動力不足,企業庫存正常化對需求拉動的效應也會逐步減弱。一些國家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形勢更加嚴峻。今年一季度中國遭遇貿易救濟調查19起,涉案金額11.9億美元,同比增長93.5%。與低碳經濟相關聯的技術貿易壁壘趨于增多。
第三,企業經營環境總體改善,但成本上漲等壓力增加。
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和國際市場需求回暖,國內保持擴內需、調結構和穩外需各項政策措施相對穩定,效應將繼續顯現,進出口企業適應市場變化能力也在進一步增強。但是,隨著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國內資源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加上沿海部分地區出現招工難等問題,企業面臨國際競爭加劇和國內成本上升雙重壓力。主要貨幣匯率波動頻繁,增加了企業匯兌風險。
第四,擴大內需可以帶動進口,但增加進口仍面臨許多制約。
2010年,中國將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努力保持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較快增長,穩定進口促進政策,將進一步拉動能源資源、技術裝備、中間產品和消費品進口。但是,在流動性嚴重過剩、世界經濟回暖、通脹預期上升的帶動下,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可能繼續呈上行態勢,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業進口。同時,美歐等發達國家仍然實行不合理的出口管制措施,直接制約中國企業進口,并影響到雙邊貿易平衡狀況的改善。
總體上看,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環境繼續改善,但也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因此,要繼續落實好穩外需的各項政策措施,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支持企業鞏固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保持出口回升向好勢頭。進一步穩定進口促進政策,敦促有關國家取消不合理的出口管制,引導企業合理增加進口。利用當前外貿回升的有利時機,調整和優化進出口結構,促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實現外貿又好又快發展。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