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中提到,農業機械設備的更新速度達到2~3年,更新后原有的農機零配件只備有少量的庫存,相對于成千上萬臺的農機,少量的庫存零部件只能算是杯水車薪。沒有可更換的零配件,再好的農機設備也只能趴窩。以一臺聯合收割機為例,每天的收割量為40畝,連續作業30天為例(從南向北趕季),就是1200畝;再以該型號1萬臺中出現2%趴窩現象,則影響到當季24萬畝的農作物收割。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整整24萬畝的糧食就這樣肯能趴在地里了。
源頭在哪里:零配件沒了,需要等著訂制。
殊不知,在現代高速信息化的時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總結出來就是倉儲不透明(標準產品的庫存),技術不透明(通用化的技術),維修手段不到位(沒有系統的維修底層知識培訓)
企業只管該企業的生產,維修點也只是特定幾個型號農機產品的維修,沒有搭上信息化的快車。高速網絡不僅僅是產品宣傳的渠道,對于技術和知識的交流才是重中之重。打開現有的網站,也不乏純技術型的網站,但是越專業的,生存狀態越令人擔憂。原因何在,太高深太難懂,所以缺乏有效的流通。
由簡入深,在當下的互聯網中,也只有有限的幾個網站:主導廣泛性的(如百度、維基、谷歌等,但是缺乏一定的可靠性),主導精專的(如易緊通網,對緊固件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但真正需要了解緊固件的又不多),至于各種百科全書式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還僅僅停留在書本狀態,更不利于技術和知識的傳播和交流)。互聯網時代,需要的是專業的人才做專業的事情,不存在全才,但是我們歡迎偏才。易緊通緊固件網在緊固件的分類、標準的解讀、技術的交流、庫存的展示、產品的供應都有全面的理解。
回到本文的開頭,關于農機配件庫存量少的問題怎樣解決。參照易緊通緊固件網提示,筆者作出以下分析進攻參考:1、各種零件做出合理的分類歸納(按用途、性能等);2、在以后的生產中,盡量采用標準化的零配件;3、各零配件生產圖紙,并注明技術條件,上傳于網絡,供各維修站點有償下載;4、在做廣告時,也講解下自己產品的安裝和拆卸要點;5、各農機廠商在出售機械的時候,也出售一份詳細的產品說明書,包括各零部件圖紙的下載網址(各廠商也需要認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核心是什么);6、相同產品的各農機廠商也需要溝通下,匯聚各廠家淘汰型號的零配件,放在網上供選擇(不要忘了上傳產品的同時,也上傳一份技術參數的圖紙)。
以上文字,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另外,也請大家思考下,互聯網時代下,汽車零配件怎么能夠暢通無阻?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