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方向:煤炭多聯產、冶金化工聯合、石化煤化工聯合、煤直接拆解
煤是碳含量最高的化石能源,為了適應全球CO2減排的潮流和應對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能源瓶頸,需要減少盲目性、以低碳理念科學發展煤化工。7月25~26日,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在青島組織召開的中國現代煤化工產業精細化發展高端論壇上,專家提出了多聯產、石油化工—煤化工聯合、冶金—煤化工聯合、煤直接拆解等低碳技術路線。
專家在會上一致表示,煤化工低碳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轉化效率、高附加值、綜合利用清潔利用。
清華大學化學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提出,煤炭多聯產是貫徹低碳措施之一。煤的結構復雜但可拆分,將高價值的組分分離出來實現高端利用,高品位的能源進行梯級利用,高化學活性組分進行分別利用,以實現煤炭資源的最佳利用、最充分利用。生產煤化工產品應以高附加值優先,發展煤化工則一定要考慮其產品的附加值。在相同CO2排放的條件下,產品的附加值增加數倍,就意味著萬元GDP產值的CO2排放量減少數倍,這是減少碳排放強度的一個很重要的思路。以煤制甲醇為平臺化合物,通過MTO、MTP技術,得到乙烯、丙烯進而生產橡膠、塑料等;通過MTA技術得到“三苯”,進而生產聚酯、尼龍6、尼龍66。
尚在開發中的融池煉鐵技術在論壇上引起關注。該技術不用高爐和焦炭, 由煤粉和鐵礦粉直接還原。該工藝每生產1噸生鐵副產0.5噸左右的CO,而CO作為煤化工原料進一步利用,可節約煤氣化制備CO的大量投資,從而形成冶金—化工的聯合技術。
近年來,原油開采普遍出現重質化和劣質化傾向,加氫改質技術成為重要發展方向。金涌指出,重油催化加氫所用的氫氣可以通過煤氣化制備,這就形成了石油化工—煤化工聯合技術。煤制氫技術成熟且熱能轉換效率高達80%以上,采用全加氫煉油技術可以多產15%的燃料油。
正在研究中的煤直接拆解技術也頗具前景。該技術是將煤中復雜大分子化合物定向裁剪、轉化,選擇性地拆斷分子共價鍵,可獲得大量高價產品,如不同取代基、不同芳環芳烴、含側鏈的環烷烴、長鏈脂肪酸及酯等精細化學品。在生物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上述工藝的工程化是可以預期的。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