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新的“生物機器”,希望通過電子系統操控飛蛾的飛行肌肉,監視電信號并控制這些肌肉,使之成為“遙控飛蛾”。本研究也為開發用于各種突發事件的生物機器打下基礎。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可視化實驗雜志》網站上。
“總的來說,我們想知道能否控制飛蛾運動,并把它們用在搜索或救援工作中。”論文合著者、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電學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阿爾普·博茲庫爾特說,“我們的想法是給飛蛾裝上傳感器,創造一種靈活的空中傳感網絡,用它們尋找幸存者或在災難之后監測公共衛生風險。”
據每日科學網站8月21日(北京時間)報道,博茲庫爾特與康奈爾大學的艾米特·勞爾合作開發出一種新的手術方法,在飛蛾還是蛹的時候植入電極,這時正是毛蟲逐漸長出翅膀,變成成蟲的過程。電極能與神經肌肉組織結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機械穩定性和電穩定性,讓研究人員深入研究飛行神經生理動力學。
給飛蛾的飛行肌群裝上電極后,研究人員就能監視肌電圖描記信號,通過飛蛾飛行時的電信號,就能知道這些肌肉在干什么。他們還介紹了一種無線磁懸浮平臺,能收集飛蛾的肌電描記數據跟蹤其飛行路線,飛蛾在上面可以自由地左飛右轉。
“通過觀察飛蛾怎樣運用翅膀來飛行,把這些運動與對應的肌電描記信號相匹配,我們能進一步掌握飛蛾是怎樣操縱肌肉在空中飛行的。我們很樂觀,這些信息將能幫我們開發出遙控飛蛾飛行的技術。”博茲庫爾特說,“本研究的總體目標是造出生物機器,使之成為物聯傳感網絡中的一部分。”
博茲庫爾特還指出,要讓飛蛾生物機器成為一種切實可行的工具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現在我們有一個平臺來收集飛行協調數據。下一步包括開發一種自動系統以探測和調控飛蛾飛行的參數,并在自由飛行的飛蛾身上進行技術測試。”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