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實質是一個綜合生態系統,主要應用生態系統中各個共生物種的能量和物質循環的再生作用,在促進廢水中污染物良性循環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生產潛力,獲得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效益,防止污水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二)技術原理: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的原理是通過人工建造和控制來運行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濕地上,使污水在濕地土壤縫隙和表面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其生態系統的作用機理包括吸附、滯留、過濾、沉淀、微生物分解、轉化、氧化還原、植物遮蔽、殘留物積累、蒸騰水分和養分吸收及各類動物的其他作用等。
(三)系統分類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自由水面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潛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垂直水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等。
我們農在村環境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案例中采用的是潛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四)工藝流程及工藝參數簡述
該工程中首先收集好的生活污水先經過格柵池,由格柵池初步過濾,然后由污水提升泵將污水提升到曝氣生物濾池(厭氧池)。 污水經過曝氣生物濾池處理后一次進入一級人工濕地、二級人工濕沉。
該工程構筑潛流濕地280m2,日處理量80噸,采用水平潛流運行模式,底部鋪設防滲膜,床體中下層、第二層、第三層及第四層均鋪碎石,上層鋪熟土,表面種植蘆葦。
蘆葦濕地出水直接排入人工湖或排入農田進行灌溉,經處理后的污水排入江河中。
(五)人工濕地植物選擇
人工濕地植物的選取。濕地植物是濕地處理系統最明顯的生物特征,它是人工濕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污水處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濕地植物選取時應因地制宜,綜合考慮植物的以下特征:耐水、根系發達、多年生、耐寒、吸收氮、磷量大、兼顧觀賞性和經濟性、要盡量選擇當地的土著種。目前,常用的有蘆葦、香蒲、菖蒲、美人蕉、風車草、彩虹鳥、水竹、水蔥、大米草、鳶尾、蕨草、燈芯草等。
(六)該工程中案例中,我們根據該地氣候地理環境等因素選用美人蕉做為濕地植物。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