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源頭控制為主,推行清潔生產
這項原則是在長期與大氣污染做斗爭能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工業革命以后,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自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初,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有5件是由于嚴重的大氣污染造成的。人們當時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對污染源進行調查,研究污染事故發生的過程及規律,對污染進行治理,運用法律、經濟手段限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總之是污染物產生了再通過回收、凈化等措施進行治理,減少排放,而法律、經濟等管理手段主要是以管促治。這些措施都屬于尾部控制的范疇。環境科學家們認為環境問題產生了再去解決,是與結果做斗爭,而不是從根本上采取措施,與原因做斗爭,這是舍本求末。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的認識逐步提高。1975年,在鹿特丹召開了歐洲經濟會議(有15個國家參加),會議提出:以生態為對象制定環境經濟規劃是解決發達國家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與這種轉變相適應,1989年5月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會議決定在世界范圍內推進清潔生產,并分別于1990年9月、l991年10月、l992年10月召開了有關的會議。l991年10月在丹麥舉行的生態可持續性工業發展部長級會議,明確了推行清潔生產是實現工業生產可持續性的關鍵。l992年10月召開了清潔生產部長級會議和高級研討會,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貫徹同年6月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把“21世紀議程”中的建議轉化為專門的政策和計劃,確定應采取的行動。清潔生產是對污染實行源頭控制的重要措施,推行清潔生產不但可避免排放廢物帶來的風險和降低處理、處置的費用,還會因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帶來經濟上的好處。因此,以源頭控制為主,推行清潔生產成為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的重要原則。
二、合理利用環境自凈能力與人為措施相結合
1.基本概念
⑴環境自凈
污染物排入環境中,因大氣、水等環境要素(自凈介質)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作用,其毒性和濃度自然降低的現象稱為環境自凈。大氣環境自凈一般只考慮大氣的擴散稀釋作用。
⑵環境容量
環境容納污染物的能力有一定的界限,這個界限稱為環境容量。
環境容量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在能滿足環境目標值的范圍內,區域環境容納污染物的能力,其大小由區域環境的自凈能力(包括區域生態環境特征與“自凈介質”總量)來表達;二是在維持目標值的范圍內(極限內),區域環境容許排放的污染物總量。這樣就將環境容量問題轉化為用區域環境目標值計算最大允許排污總量的問題。
⑶環境容量是資源
大氣、水、土地是資源,它們的環境容量也是資源,工業生產過程利用環境容量才能正常運轉、生產產品,如果沒有環境容量或環境容量遭到破壞,工業生產難于持續正常運轉。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環境容量是有限的,必須合理利用。
2.正確處理合理利用環境自凈能力與人為措施的關系
⑴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合理利用環境自凈能力
環境自凈能力是環境容量的一種表達方式。實踐證明,合理利用環境自凈能力,既可保護環境,又可節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但是,在利用環境自凈能力時要慎重,要以各種類型污染物的自凈規律和生態毒理的研究為基礎,并對其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比如,高煙囪排放要考慮是否會造成區域環境出現酸雨。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才能合理利用環境自凈能力。在環境調查研究和環境預測的基礎上,要編制環境經濟規劃和區域環境規劃,進行環境區劃和環境功能分區,按環境功能分區的要求 對工業企業按類型進行合理布局。了解和掌握區域環境特征(如風向、風頻、逆溫、熱島效應等)、污染物的稀釋擴散等自凈規律,使污染源合理分布,并控制污染源密度。
⑵依據區域環境特征和自凈能力,確定經濟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排放方式
污染物排放標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標準)應充分考慮到區域環境特征和自凈能力,污染源密度,環境功能區的要求,技術經濟發展水平,合理加以確定。既要合理利用大氣、水、土地等環境自凈能力,盡可能降低污染治理費用,又要保證環境質量不會降低,并有所改善。還可考慮采取擴大林地面積、選擇抗污樹種、改善大氣質量等措施。
⑶人工治理措施與合理利用環境自凈能力相結合
在大氣污染綜合防治中堅持這項重要原則,就是在進行大氣污染治理時,不要僅從單個污染源的治理來考慮,而要對環境自凈能力與人工治理措施綜合考慮,組合成不同的方案,然后選擇最優(或較優)的方案。
三、分散治理與綜合防治相結合
分別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如逐個鍋爐進行改造,消煙除塵,是防治煙塵污染的有效措施。但隨著實踐的增多,逐漸認識到,這種分散治理措施必須與區域綜合防治相結合,才能提高污染治理效益,有效地改善區域環境質量。改造鍋爐、消煙除塵,要與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熱等綜合防治措施相結合,才能充分顯示出大氣污染防治的環境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
(一)區域污染綜合防治以污染集中控制為主
我國治理污染應該堅持兩條原則:一是改善環境質量原則,治理污染的根本目的不是去追求單個污染源的處理率和達標率,而應當是謀求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二是經濟效益原則,在區域污染綜合防治中,必須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取盡可能大的效益。根據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要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益,必須走污染集中控制的道路。從以上兩項原則出發,考慮到我國的現實情況,區域(或城市)污染綜合防治應集中控制與分散治理相結合,以集中控制為主。
(二)區域污染綜合防治,要以污染源分散治理為基礎
在制定區域污染綜合防治的過程中,根據區域(或城市)的性質功能,國家對該區域環境質量的要求,以及技術經濟發展水平確定環境目標,計算出主要污染物應控制的排放總量,然后合理分配落實到污染源。各主要污染源按總量控制指標采取防治措施。如果各主要污染源的分散治理都達不到總量控制的要求,區域污染綜合防治的目標就會落空。所以,區域污染綜合防治,要以污染源分散治理為基礎。
因此,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應堅持分散治理與綜合防治相結合的原則,這是一項重要原則。
四、按功能區實行總量控制與濃度控制相結合
1.概念與理論分析
⑴概念
按功能區實行總量控制是指在保持功能區環境目標值(環境質量符合功能區要求)的前提下,所能允許的某種污染物的最大排污總量。控制污染的著眼點,不是單個污染源的排污是否達到排放標準,而是從功能區的環境容量出發,控制進入功能區的污染物總量。
⑵理論分析
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環境容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在保持環境目標值的范圍內(極限內),環境功能區容許排放的污染物總量有限度,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了這個限度,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了環境容量,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造成環境污染與破壞。
所以,環境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主要取決于區域的污染物排放總量,而主要不是單個污染源的排放濃度是否達標。如果某一功能區大氣污染源的密度大,即使單個污染源都達標排放,整個功能區的污染物排放總量仍會超過環境容量。反之,在人口密度小、工業又不發達的廣闊地區,大氣污染源規模小、數量少,氣象條件又利于擴散稀釋,雖單個污染源未達標排放,但排污總量也不會超出環境容量。
2.污染控制管理的三個層次
從1989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大氣污染管理的內涵進一步擴大,主要表現在:管理思想逐步從單一的濃度控制轉向濃度控制與總量控制相結合,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的進行污染控制與管理。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規定污染物排放必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濃度標準。為實施這一目標,必須實施污染物排放濃度控制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相結合,并逐步過渡到按環境功能區環境容量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
根據我國的技術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管理的實際水平,當前絕大部分城市(地區)實行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是目標總量控制,這是污染控制管理的第二個層次。目標總量控制是根據區域(或城市)環境規劃的環境總量控制目標(或計算確定的污染物削減量),分配到源,限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總量,并未引入環境容量概念。
污染控制管理的第三個層次是容量總量控制,是在對環境功能區環境容量分析的基礎上,按環境容量確定主要污染物的最大允許排放量。它的特點是將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水平與環境質量直接聯系,選擇(或建立)恰當的環境容量計算分析模型,確定主要污染物的最大允許排放量,通過環境規劃優化分配削減污染負荷(或總量控制指標)的方案。它不要求各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總量的平均削減,而是求得以最佳成本效益實現功能區的環境質量目標。
五、技術措施與管理措施相結合
環境污染綜合防治一定要管治結合。在當前我國財力有限、技術條件比較落后的情況下,更要通過加強環境管理來解決環境問題。根據工業污染源調查的資料,由于粗放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污染流失約占污染物流失總量的50%。因而有許多環境污染問題,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錢,通過加強管理就能解決。比如合理工業布局、建立煙塵控制區、合理開發利用各項資源、加強工藝生產全過程的環境管理等。
另外,運用管理手段,堅持執行排污申報登記、排污收費、限期治理等各項環境管理制度,可以促進污染治理。而污染治理工程建成投入運行后,也必須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證污染治理設施持續地正常運行。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