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套以煤、油、氣為綜合原料制烯烴的聯合裝置——延長石油靖邊園區煤油氣資源綜合轉化項目所有裝置全流程打通,7月31日一次試車成功。截至8月3日,水、煤、空分、蒸汽、電氣系統運行穩定,已產出聚丙烯15613噸、聚乙烯13912噸、碳四5670噸、碳五2650噸。該項目通過優化組合碳氫化學元素,跨界集成創新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等先進技術,實現了碳氫互補、節能減排,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60萬噸甲醇制烯烴項目投料試車成功后,技術人員研究制訂優化分離調整的操作方案。(馬楊 攝)
陜西榆林、延安地區是世界罕見的集煤、氣、油等多種資源于一體的區塊。該項目依托同儲一地的油、煤、氣等資源優勢,通過多種先進技術的組合、創新,建立起集約化、一體化產業集群。項目概算總投資270億元,由延長石油集團與中煤集團合資組建的榆林能化公司實施,為陜西一次性投資規模最大的能源化工項目,達產后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70多億元。
該項目主要包括年產180萬噸甲醇、150萬噸渣油催化熱裂解、120萬噸聚烯烴等8套主裝置,其中年產180萬噸甲醇裝置合成氣壓縮機組為全球最大的設備。項目將14項國內外先進專利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選用美、英、法、德、荷等國共64臺世界知名廠家制造的大型長周期設備。甲醇制烯烴、重質油催化熱裂解、多原料水煤漿氣化等均為我國自主創新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化工報記者了解到,該項目技術先進,主要有幾個特點:一是打破了傳統的煤化工、天然氣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單一模式,實現了多種資源的優勢互補。通過多種先進技術的組合、創新和資源優化配置,可有效彌補煤制甲醇中“碳多氫少”和氣(包括天然氣、油田氣、煉廠干氣)制甲醇中“氫多碳少”的不足,還將渣油裂解中的干氣用于生產甲醇,從而極大地提高甲醇合成轉化率,在不增加原料消耗的情況下,甲醇產量可提高8.3%~15%。二是實現多種原料優化配置,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項目通過多原料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工藝路線的優化設計,使碳的綜合利用率由傳統煤化工的35%~38%提高到67%。三是裝置能耗大幅下降,節能節水效果明顯。四是實現污染物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產全過程控制的轉變,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按照中外專家的評估,這一項目的資源利用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8.86%,比國內先進水平高17.55%。同時對全廠污水、廢水加工再利用,實現零排放,被列為聯合國清潔煤技術示范推廣項目。項目投產后,將年產60萬噸聚乙烯、60萬噸聚丙烯以及MTBE、混合碳四、碳五、丁烯-1、硫酸銨、硫黃等產品。
專家觀點
開創組合利用好模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懿:延長靖邊化工園區項目充分利用當地的煤、氣、油資源,為循環經濟產業之間互相鏈接耦合創造了條件。單一煤化工最大的問題是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需要調節碳氫比。這一項目把煤、油、氣進行組合利用,不僅能很好地調節碳氫比,而且實現了煤化工“碳多氫少”與油氣化工“氫多碳少”的互補,使二氧化碳用于甲醇合成反應,從而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減少了排放,開創出各種資源一體化綜合利用的非常好的模式。這項技術以后還可以延伸到煤與煤層氣、鹽資源等的綜合利用,從而可能改變煤化工與能源化工產業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的現狀。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煤化工如果能很好地同油氣化工結合起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那么煤就是“綠色”的!延長靖邊項目開創的新模式符合我國能源結構特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有利于煤的清潔利用,提高碳資源利用率和增值率。任何用煤的地方都要排出二氧化碳,絕不能按照原來傳統的辦法使用,必須要有新的使用路線和途徑。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胡遷林: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煤炭直接燃燒能量利用率不高,是引起霧霾的主要因素。現代煤化工以清潔煤技術為基礎,可將硫、重金屬等回收,將二氧化碳集中處理,是煤炭高效清潔轉化利用的重要方向。而現代煤化工更要以提高能源、資源轉化效率為目標,努力向系統化、一體化方向發展。如果能對煤化工多種單項技術進行耦合、集成、聯合生產多種清潔燃料、化工原料以及熱能、電力等多種產品,綜合能效會大幅度提高,資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應推進煤化工與IGCC聯產、冶金、水泥、電石、焦化、煤氣化、醇醚燃料、煉油、乙烯/丙烯、合成氨、氯堿以及風能等多個行業間的整合,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梯級利用。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