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土部網站消息,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7月29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幾年,中國將繼續加強海域和陸域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評價,開展水合物成藏理論、探測技術、環境效應和試開采技術等研發,計劃于2015年在中國海域實施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的鉆探工程,這將更加有力地推動中國天然氣水合物勘探與開發的進程。
本屆大會以“機遇與挑戰——天然氣水合物開發與利用”為主題,就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技術、成藏理論、探測技術、環境效應和試開采技術等方面進行交流研討,展示最新研究進展與成果。大會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與中國科學院主辦,是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舉辦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盛會,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共收到620多篇論文。在4天時間里,大會將安排1個主旨演講、5個大會報告和3個平行專題、112個口頭報告。此外,根據國際科學委員會的建議,主辦方還資助了來自新加坡、加拿大、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10位優秀學生參加大會。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和勘探開發工作,專門設立了有關項目,增加投入。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天然氣水合物基礎調查,通過系統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生物等綜合調查評價,初步圈定了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遠景區,并于2007年在中國南海北部首次鉆探獲得實物樣品,于2009年在陸域永久凍土區祁連山鉆探獲得實物樣品,隨后于2013年在南海北部陸坡再次鉆探獲得新類型的水合物實物樣品,發現高飽和度水合物層,同年在陸域祁連山凍土區再次鉆探獲得水合物實物樣品。
近兩年來,國際上天然氣水合物開采試驗取得了較大進展。2012年2月~4月,美國能源部與康菲石油公司、日本國家石油天然氣和金屬公司等合作,在阿拉斯加北坡凍土區運用二氧化碳與甲烷水合物置換方式,試驗開采獲得成功,在實現開采甲烷的同時有效封存了二氧化碳。2013年3月12日,日本在南海海槽進行了天然氣水合物試采,首次在海域水合物中開采出甲烷,6天累計產量13萬立方米,成為全球首個掌握海底水合物開采技術的國家。這些試驗給人類利用天然氣水合物帶來了曙光。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