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攪拌
1)低于黏度互溶液體的混合 低黏度互溶液體的混合是一個均相純物理混合過程,主要控制因素是循環速率,而槳葉的剪切作用是次要的。當兩種液體黏度相差較大時,剪切的存在有利于較高黏度液體在整個容器內的分散,有利于湍流擴散的強化。常用的攪拌器有推進式、斜葉渦輪、長薄葉螺旋式、三葉后彎式等。當黏度低于0.4Pa.s,特別是0.1Pa.s以下時,常在湍流區操作,此時用推進式攪拌器最為合適。這是由于推進式攪拌器直徑小,轉速高,循環能力強且動力消耗少(在全擋板條件下操作),能形成強烈的循環流。如中央插入,d/D=0.25~0.33,C/d=1,H/D=1~1.2 (D指容器內直徑,d指攪拌器直徑,H指液面高度,C指攪拌器距離容器底部的高度,以下同)。對大型容器中低黏度物料的混合,采用斜入式時,d/D=0.25~0.33,H/D=1~1.2;采用旁入式時d/D=0.083~0.125或更小,H/D≤0.8.對黏度稍高,或兩種液體的黏度有相當差別時,可選用三葉后彎式攪拌器。該種攪拌器具有良好的循環流性能,有兼有有一定的剪切作用,只是使用時要注意與之匹配的擋板型式和安裝位置。漿式攪拌器因其結構簡單,在小容量液體混合中仍廣泛應用,但在大量液體混合時,其循環能力就顯不足。
2)高黏度液體的混合 高黏度液體混合操作通常都處于層流狀態,其對應的黏度范圍為1~1000Pa.s。高黏度液體在層流下操作,沒有明顯湍動,流體離開攪拌器后,其能量很快耗散,因此不能通過流體的翻騰來造成容積循環,往往采用直接大面積推動流體使之達到混合,最常用的攪拌器有錨式、框式、螺帶式、螺桿式等。錨式攪拌器結構簡單,應用廣泛,由于缺乏軸向循環流動,混合效率較低。當攪拌雷渃數大于50時,產生的兩次循環流可改善混合特征。由于錨式攪拌器的形狀與攪拌釜匹配,因此它的葉片掃過釜壁時,可促進物料與釜壁的熱交換,并可減少薄粘壁物,改善混合性能。
液-液分散
低黏度不不互溶兩相體系液-液分散時,主要控制因素是液滴大小及一定的循環流動,因此對剪切和循環作用的要求均較高,由于渦輪式攪拌器具有較高的切應力和較大的循環能力,所以最為合適。特別是平直葉渦輪攪拌器的剪力作用比斜葉和后彎葉的剪力作用大,就更適用。常用的平直葉開式渦輪攪拌器,葉片寬度宜窄,轉數較高。在湍流區全擋板條件下,平直葉開式渦輪攪拌器的差數一般取:d/D=0.33,C/D=1,b/D=0.125~0.2.如果液體黏度較大時可用彎葉渦輪,以減少動力消耗。
固-液懸浮
固-液懸浮是借助攪拌器的作用,使固體顆粒懸浮在液體中,形成固液混合物或懸浮液。均勻懸浮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循環速率及湍流強度,其中容積循環速率又往往是最主要的因素。固液懸浮操作以渦輪式攪拌器使用范圍最廣,其中以開式渦輪最好,它沒有中間圓盤,不致阻礙槳葉上下的液相混合。彎葉、斜葉開式渦輪的優點更突出,它的排出性能好,槳葉不易磨損,用于固液懸浮操作更合適。通常采用寬葉的開式四斜葉渦輪式攪拌器,容器底為錐形時,如固液密度差較小時,也可采用標準的開式四斜葉渦輪式攪拌器;若固含量很高,且固液密度差較小時,可采用平漿;若混合液黏度低于0.4Pa.s,特別是0.1Pa.s以下,固液密度差小,含固量低,可用推進式,并在湍流區全擋板條件下操作。對懸浮體系,當密度差小,且只要求懸浮物離開罐底而不必均勻懸浮時,攪拌轉速也不必太大,可用底擋板;當密度差大,并要求均勻懸浮時,攪拌轉速較高,應采用底擋板和壁擋板;固-液懸浮采用長薄葉螺旋槳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對于固體懸浮,其攪拌難度取決于懸浮粒子的沉降速度。懸浮程度與顆粒的沉降速度成反比,即攪拌轉速越高,直徑越大,顆粒沉降速度越小,獲得攪拌程度越高。
氣體分散
對氣-液分散體系,要求氣體分散造成足夠的相際接觸面,以利于對氣體的吸收。主要控制因素是剪切強度,同時也要求又較高的循環量。氣體吸收過程以圓盤式渦輪最合適,它的剪切作用強度,而且在圓盤的下面可以保存一些氣體,使氣體分散更平穩,開式渦輪就沒有這個優點。
標簽: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