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工業新技術、新工藝的迅猛發展,一些新的腐蝕問題隨之出現,而目前防腐蝕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防腐蝕效益不能很好地發揮,防腐蝕標準工作應體現系統化、工程化特征,以實現防腐蝕效益最大化。這是在7月19日于河南三門峽結束的2014綠色防腐創新發展技術研討推廣交流會上獲得的信息。
隨著工業新技術、新工藝的迅猛發展,一些新的腐蝕問題隨之出現,而目前防腐蝕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防腐蝕效益不能很好地發揮,防腐蝕標準工作應體現系統化、工程化特征,以實現防腐蝕效益最大化。這是在7月19日于河南三門峽結束的2014綠色防腐創新發展技術研討推廣交流會上獲得的信息。
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會會長任振鐸指出,防腐蝕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交叉領域。近年來,大量新的腐蝕問題不斷出現,如腐蝕源呈現多樣化、腐蝕程度深入化、腐蝕效應多元化等。這就要求防腐蝕技術在充分發揮阻止和控制腐蝕功能的基礎上,延長防腐蝕壽命,提高防腐蝕效率,追求最佳防腐效果。但我國乃至國際上防腐蝕標準制訂滯后,部分領域尚屬空白,尤其是沒有形成綜合各環節、覆蓋各行業的標準體系,防腐蝕市場行為不規范,防腐蝕的效益不能充分地發揮。
任振鐸表示,一個完整有效的防腐蝕工程,包含了設計、選材、制造、施工、檢測評定、使用、維護等多個要素。單從個別要素孤立地加以控制,并不能保證達到最佳防腐蝕效果。他由此提出了開展防腐蝕工程標準化工作的思路:解決長期以來防腐蝕工程缺乏整體考慮、系統管理造成的防腐蝕效益難以最大化的問題,以防腐蝕作為標準化主體對象,開展全過程、全要素的綜合標準化研究,通過標準來引導防腐蝕在安全、環保、節能方面發揮突出作用。“要解決防腐蝕標準化面臨的瓶頸問題,突破傳統防腐蝕業的局限,提升防腐蝕業的水平,必須依靠系統工程方法的指導。”任振鐸說。
全國防腐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李濟克表示,目前制約防腐蝕標準化的瓶頸主要有三:一是由于過去相關行業已經開展了一些防腐蝕標準化工作,或對防腐蝕已有要求,標準立項往往會受到歸口交叉問題的影響。同時目前在ISO(國際標準化組織)中尚未成立防腐蝕為主體的技術委員會(TC),也難以通過采標渠道開展立項工作。二是在標準的制訂中,很少以防腐蝕為標準化對象開展標準制訂。防腐蝕已成為完整、獨立、系統的應用學科,在實際應用中有越來越多的內容需要作出統一、系統的規范。三是在標準的使用中,由于過去標準的制訂往往從行業需求角度出發,石油、化工、石化、冶金能源、建筑、船舶等行業各自為政,缺乏通用性和相互協調性。
李濟克舉例說,TC 156(金屬與合金的腐蝕)、TC 35(色漆與清漆)、TC 107(金屬和其他無機覆蓋層)3 個ISO 下設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均涉及防腐蝕的局部領域,并未涵蓋防腐蝕全部領域,也未以防腐蝕為主體標準化對象。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