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BN法檢測儀器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1a中,“門”形電感線圈形成的磁場在被測鋼件中所產生的效應取決于工件表面磨削燒傷的實際狀況,而由此在工件周圍所形成的磁場又會使測頭在測試區域的感應線圈中產生相應的電信號,而這一信號直接與工件磨削燒傷的程度有關。圖1b是據此研制的測試儀器的組成框圖,箭頭反映了整個工作過程:由電感線圈引起相應的作用磁場,通過被檢工件,進而在傳感頭中產生對應的檢測信號(稱為B信號),該B信號經過放大和濾波等處理環節,最后被顯示和輸出。
磨削燒傷的物理表現主要是因表面金相組織結構變化產生回火層所引起的硬度下降,以及在表面出現的殘余應力(拉應力)。圖1所示的檢測儀器對它們都能作出敏感的反映(見圖2)。圖2a中的橫坐標表示硬度值Rc,而縱坐標表示輸出的B信號幅值。隨著被檢工件表面硬度值Rc由高向低變化,檢測儀器輸出的相應B信號幅值將由小到大,即硬度低對應的檢測信號高,硬度高對應的檢測信號低。儀器對表面殘余應力的反應見圖2b,從中可見,當殘余應力由小到大,即由負(壓應力)向正(拉應力)變化時,檢測儀器輸出的相應B信號幅值將由低向高變化。
圖2 BN法檢測儀器能夠敏感反映出磨削燒傷的硬度及殘余應力變化
2. 評定特征值mp及其定標
上述由儀器特殊設計的激磁電路和傳感裝置產生的檢測信號,乃是Barkhansen磁彈法效應的一種量化表達,以特征值mn(magnetoelastic parameter)標志。mp與被檢測工件表面的變異狀態,如殘余應力成比例,其數值能在儀器的屏幕上顯示、輸出。但利用mp來反映工件磨削燒傷的程度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比較測量的方式,為了能夠真正地對其做準確的定量描述,還必須解決“定標”的問題。定標包括二項內容:①確定不合格品的界限。有目的地制作一批樣品,其中包括有一些磨削燒傷程度不同的工件,利用酸洗法按用戶的評定標準對它們作出不同的判斷后,將介于合格/不合格臨界狀態的若干工件通過儀器求得相應的mp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為不合格的界限;②進行校準。校準就是找出特征值mp與采用酸洗法確認的磨削燒傷程度之間的相關性。具體來說,就是需確定一個相關系數MAGN,并利用儀器控制面板上的撥盤予以設置,MGAN值的范圍從0到99,一般尾數取5或0。為此,可在前面的樣品中找二根表面狀態差異較大的工件,選定工件上的某一位置,在檢測儀器上的MGAN取值間隔為5或10時,以靜態方法讀出二組對應的mp值,如 MGAN為30時,在二個工件上測出2個mp值,在MGAN為40時又得到2個,直到MGAN=90。兩兩相減后必然能得到一個最大值,以這時的MGAN值作為相關系數,在面板上予以設置。
注意:在實際執行“定標”時,也可先利用第一項中的樣件求得相關系數MGAN,然后再找出不合格品界限。否則,在前一項操作中,會由于任意設置的MGAN(一般取50或60)給界限值帶來一些偏差。
應用實例
盡管在汽車行業中,不少場合都可以采用這種以BN法為基礎研制的磨削燒傷測試儀器,但相比之下,對發動機凸輪軸中各擋凸輪的檢測是用的最多的。這一方面是因凸輪乃承重件,工作條件差;另一方面是由于凸輪圓周方向不同曲率半徑的特點可能會造成磨削過程中表面狀態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磨削燒傷的機率會增大。
圖3為該儀器示意圖,它是一種高效率半自動檢測設備,很適合于在批量生產條件下的汽車發動機廠、內燃機廠使用。首先,針對不同的凸輪軸,需配備一根精確加工的軸向定位器,其縱向開有一排缺口,每個缺口對應一個被檢凸輪。在開始測量前,必須仔細調整其在機體上的位置,在確保傳感器支臂嵌入任一缺口時,測頭正好對準相應凸輪,此時就可以利用帶捏手的螺釘,把軸向定位器固定在機體上。操作者在啟動設備后,被測工件即在驅動頂尖帶動下開始旋轉,此時,操作者只要簡單地提起傳感器支臂上的手柄,使傳感器沿著機身上的一圓柱導軌移動,當到達第一個被檢凸輪時,輕輕地放入手柄。在手柄嵌入定位器缺口的同時,測頭在測力彈簧作用下壓在凸輪表面,隨著工件的回轉實施動態檢測。期間,連續輸出的BN信號會在設備一側的控制柜顯示屏上以曲線形式呈現。當完成一周的測試后,操作者再次提起傳感器支臂上的手柄,使測頭脫離第一個被檢凸輪,移動至下一個進行測量,直到全部凸輪測畢,返回起點。
1.機體 2.傳感器和交臂 3.驅動頂尖 4.死頂尖(尾架) 5.軸向定位器 6.尾架手柄
7.軸向定位器固定捏手 8.導向銷 9.限位螺絲 10.停止擋塊
圖3 BN法磨削燒傷測試儀器示意圖
盡管只是一臺半自動設備,但操作便捷,效率很高,檢查一個工件,如一根四缸發動機的凸輪軸,包括裝卸也不到2分鐘。
目前,以磁彈法原理為基礎研制的這類新型磨削燒傷檢測儀器已經產品化,在很多行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針對不同被測工件的特征和各個用戶的需要,這類新型檢測儀器可設計、制造成不同的型式,有逐點測量的靜態方式,也有上述那種連續動態測量方式。至于儀器能探測的深度,取決于實際被檢工件材料的導電率、導磁率以及所確定的激磁頻率。儀器都配兩種激磁頻率,3-15kHz和70~200kHz。按磁彈法原理研制的這類新型儀器的檢查深度一般范圍為0.01~1.5mm,但通常工件表面磨削燒傷發生的深度是0.02~0.2mm。
國內在這方面雖剛剛起步,但已經采用的場合除了上述汽車發動機行業的凸輪軸外,還有軸承行業中的套圈,顯示了相當廣闊的前景。
標簽: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