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應美國鋼鐵、造紙、森工、橡膠、制造、能源以及聯合工業和服務業工人國際工會、AFL-CIO-CLC的申請,對從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貨車輪胎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7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應美國鋼鐵、造紙、森工、橡膠、制造、能源以及聯合工業和服務業工人國際工會、AFL-CIO-CLC的申請,對從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型貨車輪胎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根據相關法律程序,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將于2014年8月1日前作出反傾銷和反補貼產業損害初裁,商務部將于2014年12月1日作出反傾銷初裁,于2014年9月17日作出反補貼初裁,若為肯定性裁決,美國商務部將對涉案產品發布初步反傾銷和反補貼征稅令。
據悉,2014年6月3日,美國國內產業向美國商務部提出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的申請。該案涉案產品海關編碼為:4011.10.10.10、4011.10.10.20、4011.10.10.30等。
根據美鋼鐵工人聯合會網站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乘用車和輕卡輪胎達20.8億美元,數量高達5000余萬條,2014年一季度,從中國進口輪胎數量增長24.6%。從2004年到2008年,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相關產品數量從1460萬條增長至4600萬條,增幅達215%。
中國化工報6月17日在《美對華輪胎雙反損人不利己》一文中稱,美國2009年對中國轎車及輕型卡車輪胎采取特保措施,中國輪胎企業固然受到影響,美國的輪胎企業卻并未因此獲得跨越式發展,產量也并未顯著提高。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輪胎市場上,美國產品占54%,中國15%,泰國、韓國、印尼、墨西哥和中國臺灣等5個國家和地區占19%,日本等其他國家占12%。2012年特保案期間,美國占比56%,中國下降到8%,泰國等5個國家和地區提升到20%~22%,日本等其他國家上升到14%~16%。而特保后的2014年,美國占比下降到45%,泰國等5個國家和地區占比19%,中國提高到12%,日本等其他國家則上升到24%。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在其網站撰文稱,此次USW提出對中國輪胎進行雙反,指控傾銷幅度60.15%、補貼幅度25.73%,遠超特保案最高關稅35%。由于中美海關稅則號不同,USW申請書中列舉的2013年美國自中國的進口額,即涉案金額為20.77億美元;而中國海關統計我國出口美國涉案產品交貨值為33.37億美元。因此,這是我國輪胎行業遭受的貿易救濟措施中金額最大的一次。而且案件持續時間長,特保案只有3年時間,而雙反5年一次日落復審。如美國對華非公路用輪胎雙反案就是典型的例證,自2007年立案至今已經7年。
目前,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正在組織國內輪胎行業積極應對,并全力以赴組織應對材料,向ITC提交全面的法律抗辯意見書。
2009年4月,美鋼鐵工人聯合會向美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申請,要求對產自中國的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進行特保措施調查。隨后,美總統奧巴馬于2009年9月11日宣布對華輪胎采取特保措施,該措施將于2012年9月26日終止。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