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質能專業論壇于日前在京召開,業內眾多專家與參會企業共同探討國內生物質能的發展之路。據了解,目前我國生物質發電行業的標桿企業在技術、成本方面已經具有明顯優勢,已投產生物質發電項目的盈利能力得到初步驗證。近期,隨著國家發改委對于二代生物質燃料乙醇的補貼政策出臺,生物質能源開發市場的規模化開啟將更進一步。
生物質能專業論壇于日前在京召開,業內眾多專家與參會企業共同探討國內生物質能的發展之路。據了解,目前我國生物質發電行業的標桿企業在技術、成本方面已經具有明顯優勢,已投產生物質發電項目的盈利能力得到初步驗證。近期,隨著國家發改委對于二代生物質燃料乙醇的補貼政策出臺,生物質能源開發市場的規模化開啟將更進一步。
據相關部門統計,截至目前,除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以外,全國已經有28個省區市開發了生物質能發電項目。按照投資企業類型來看,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的建設投資主體中,國有企業并網容量達278萬千瓦,民營企業為412萬千瓦,外資企業為49萬千瓦,中外合資企業為40萬千瓦。
業內人士認為,21世紀是化石能源逐漸向可再生清潔能源轉型的世紀。除傳統的水能外,新興的可再生能源中一馬當先的是生物質能。中國是生物質資源的大國富國,且生物質能源技術成熟,可與農業現代化、綠色城市化、生態環保建設和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油氣對外依存度等協同推進。
產業發展受制約
最新發布的《全球新能源發展報告2014》指出,由于生物質液體燃料的生產消耗了大量糧食,從而助推了全球糧食的價格上漲,遭到了業內批評。數據顯示,全球燃料乙醇產量經過2005-2010年的較快增長后,受糧食消耗爭議的影響,2011-2013年全球燃料乙醇產量增速放緩,維持在每年830億-587.6億升的水平。
“近年來,我國能源界普遍存在一種觀點,認為生物質能源成不了‘大氣候’,其理由是生物質能源原料有限,而且生物質能源轉化技術難以實現商業化。這些已經影響到了決策部門對生物質能源的看法,極大影響了生物質能源的發展。”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程序表示。
“我國早在‘九五’期間就提出了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高速度,要改善能源消費結構。10多年過去了,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并沒有改善,煤炭消費量與油氣進口量反而成倍激增。2008年出臺了以生物質能源為主導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可惜規劃出臺后因其他原因未能有序推進,作為替代化石能源、減排溫室氣體和防治霧霾的主力軍,生物質能源被冷落一旁。”對于生物質能源近年來的停滯不前,相關專家呼吁。
程序表示,現代生物質能源完全可以成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軍。2011年,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量中,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額已達19%,傳統生物質能源利用、現代生物質能源利用和水力發電分列可再生能源的前三位。與現代生物質能源利用占比4.91%相比,風能和太陽能僅分別為0.56%和0.084%,這種差距在發達國家和巴西尤為明顯。與之相比,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發展遠遠落后于風能和太陽能。
中國工程院的咨詢報告顯示,中國是生物質資源大國富國,年可開采量11.71億噸標煤,是水能的2倍和風能的3.5倍,且生物質原料富集區緊接產品市場,集中于我國經濟發達的中東部與南方,不存在長途運輸和調峰問題。且生物質能源技術成熟,可與農業現代化、綠色城市化、生態環保建設和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油氣對外依存度等協同推進,其綜合和長遠效益之巨可想而知。
步入多元化階段
《全球新能源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中國生物質及垃圾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取得突破性增長,2013年排名全球第二。2013年中國生物質及垃圾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為9.8吉瓦,較2012年增長19.5%。長遠來看,隨著各種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質能產業將會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未來生物質能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沼氣發電的銷售電價較低,每度在0.595元左右浮動,而利用沼氣開發生物天然氣已經取得了非常不錯的財務模型,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效益差距。”北京合力清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文智介紹,目前合力清源的經營方向已從沼氣發電拓展到生物天然氣領域。
國際經驗表明,車用生物天然氣對治霾的作用比常規天然氣還要突出。根據英國低碳和燃料電池競爭力中心的測定,生物天然氣卡車的氮氧化合物和微細顆粒排放率分別為0.539g/km和0.002g/km,只有同型柴油卡車的14%和3%。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將減排尾氣CO2、NOx的車輛設計制造成本進行比較,則生物天然氣汽車比一般的汽、柴油車更有優越性,制造成本也低出數倍。在最近的十幾年里,歐盟國家已形成了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和銷售生物天然氣的新產業,年總產量200億立方米以上。
“沼氣的甲烷含量在50%-65%左右,和天然氣相比差很多,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氫、水分,但是經過提純、凈化以后,它的質量和天然氣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給它加上一個生物天然氣的名字。”程序表示,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發展生物天然氣經濟效益可觀。
“我國供熱市場燃煤占比高達85%,生物質是目前取代燃煤最經濟的清潔能源。對分布式和特殊的供熱需求市場,生物質供熱也具有獨特的比較優勢。”吉林宏日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浩對生物質供熱行業前景十分看好。
“生物質能是惟一可以直接規模化生產氣體、液體、固體等清潔能源的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將有助于我國能源結構多元化和實現低碳發展,對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能專委會秘書長肖明松表示。
加快推進速度
2012年年底,國家能源局印發了《生物質能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年底,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將達1300萬千瓦,到2020年將達3000萬千瓦,在2010年年底550萬千瓦的基礎上分別增長1.36倍和4.45倍。其中,到“十二五”末,農林生物質發電將達800萬千瓦,沼氣發電將達200萬千瓦,垃圾焚燒發電將達300萬千瓦。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利用量將達1000萬噸,生物質乙醇利用量將達350萬-400萬噸,生物柴油利用量將達100萬噸,航空生物燃料利用量將達10萬噸。
“從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今年順利通過《環境保護法》修訂案,國家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業內人士表示,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有助于環保,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更是大勢所趨。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國能集團科技部總經理莊會永表示,今后國家重點支持生物質能源的發展方向就是“生物化工”“生物精煉”產業,這是一個多技術路線的整合協同發展,非常適合中國國情,在中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將會有效帶動“能源林―纖維素多元醇及生物化工原料―生物發電―綠色供熱―生物肥料―固體燃料―生物氣體燃料―生物材料及環保化學品”等多種閉環產業化發展模式。
“未來將會以規模化的生物質發電產業化為基礎,發展生物化工的醇電熱氣等聯產產業化項目,從而帶動多行業的共同發展。”莊會永表示。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