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自行開發的“釘頭管自支撐式換熱器”的基礎上,進行了管蒸汽、殼空氣的試驗研究,并基于ansys的有限元分析法,采用迭代方法對傳熱過程進行了模擬,得到了在基管恒壁溫條件下,傳熱管的溫度場分布云圖、基管的溫度曲線以及釘頭縱向和徑向的溫度分布。結果表明:計算機模擬與實驗結果相吻合,從本質上直觀地揭示了釘頭管自支撐式換熱器殼、管間的溫差分布和釘頭以及釘頭分布對于強化傳熱的影響,直觀地反映了熱量的傳遞梯度。
關鍵詞:釘頭管;有限元分析;溫度場分析
中圖分類號:TE9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8805(2007)01—0025~03
傳熱學是一門研究熱量與物質在勢差作用下的傳遞規律的基礎學科,強化傳熱則是傳熱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在強化傳熱的研究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第一,傳熱機理。這類研究主要是從傳熱的基本原理方面找到突破,是近年研究的一個熱點,例如短管的再研究;第二,導熱材料。由于各種不同材料的導熱系數不一樣,對強化傳熱有直接的影響;第三,傳熱管結構。對于傳熱管結構的研究,從初始的試驗研究、經驗公式到現在的數字模擬,已經有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然而對于某些結構的數值模擬還不很完備,例如本文試驗 中使用釘頭管與光管組成的自支撐結構。本試驗采用這種結構,利用傳統的試驗方法,得到釘頭管強化傳熱的各項參數以及檢驗公式,證明了這種釘頭管自支撐結構的殼程強化作用。
本文以上述試驗為基礎,采用ansys分析軟件,對試驗中所使用的釘頭管進行了單根模擬,利用試驗所得到的各項數據,分析得到了釘頭管傳熱溫度場效果圖,將釘頭對傳熱管的強化效果直觀的反映出來,并初步探討了釘頭的分布、長徑比對于強化傳熱的影響,對釘頭管自支撐換熱器的結構優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試驗用傳熱管結構簡介
1.1 結構幾何尺寸
自支撐式釘頭管換熱器試驗裝置(見圖1)結構包括釘頭管換熱器、支承裝置和溫度測量機構三部分。換熱器由筒體和換熱管組成,筒體為10號無縫鋼管,兩端由法蘭密封,換熱器管束由釘頭管(見圖2)和光管兩部分按照正三角形排列組成。換熱器的結構參數見表1。
![](http://www.hexchangers.com/img/2008724145010.gif)
1.2 工藝條件
在試驗過程中,管程由鍋爐通入壓力為0.14GPa的蒸汽,并保持飽和水蒸汽在入口、出口的溫度和流量基本恒定;殼程中通入空氣,空氣流量取50m。/h。管程和殼程的流體溫度和平均對流傳熱系數見表2。
![](http://www.hexchangers.com/img/2008724145051.gif)
2 建立參數化有限元分析模型
2.1 模型的簡化
由表2和圖2可以看出,在結構上、加載條件上有很多可以簡化的方面:
(1)對稱簡化
首先在傳熱管的排管方式上,由于采用正三角形排管,所有的傳熱管呈現軸對稱分布,即以中軸作為對稱軸的對稱分布;在釘頭排列方式上,采用等縱向間距錯排,錯排的角度為30。(釘頭的尺寸見表3),因此可截取一段包含兩排釘頭的單元作為分析對象;同時由于工況在傳熱管的兩側具有相似性,所以將其從一個釘頭沿管的軸向的中面破開(見圖3)。
![](http://www.hexchangers.com/img/2008724145142.gif)
(2)其他簡化
由于釘頭的直徑比管的直徑小很多,而且是采用焊接的方式,釘頭和管壁的接觸面積很小,可以保證釘頭和管之間避免空氣介入的影響,因此可以將釘頭和管視為一體。
綜合以上兩點,采用化整為零的方法,用ProE建立如圖3所示的模型。
2.2 網格劃分
溫度場分析采用的單元是2O節點6面體的solid 90單元,因為2O節點單元具有一致的溫度形函數,可以較好地適應具有曲線邊界的模型。
劃分過程中,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采用0.5mm單位,劃分后的結果如圖4所示。
![](http://www.hexchangers.com/img/2008724145249.gif)
2.3 確定邊界條件
根據以上試驗條件和試驗裝置,由于保持水蒸汽在管程入口、出口的溫度、流量基本恒定,則在內壁面采用第一類溫度邊界,即恒壁溫。在外壁面采用化整為零的思想,截取傳熱管的一段(30mm)作為研究對象,原管長2000mm ,雖然存在一定的溫度梯度,但是Δt小于等于5,因此也視為恒壁溫,也采用第一類溫度邊界條件。
如圖5所示,在傳熱管的內壁面(管程),施加對流傳熱系數62.04W/(m ·℃)Ez],在傳熱管的外表面、釘頭的外表面(殼程)施加對流傳熱系數2O.29W /(m2 ·℃ )r3]
![](http://www.hexchangers.com/img/2008724145450.gif)
3 傳熱管溫度場的分析
材料的物性參數對于其傳熱效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本試驗中,傳熱管采用的是10號鋼,在溫度變化較大的情況下,材料的傳熱系數會有較大的改變,得到的溫度場的分布不能準確反映實際情況。為了準確地反映強化傳熱的溫度場變化,減小材料物性參數的變化對模擬的影響,在分析的時候采用了迭代的思想,設定材料的收斂溫度為5℃ ,并且設定起始溫度為90℃ ,即采用90℃時材料的物性參數。分析思路如圖6所示。
![](http://www.hexchangers.com/img/2008724145550.gif)
采用原設定的90℃下金屬材料的特性數據,施加上述對流邊界條件,則計算出的溫度場云圖如圖7所示。
![](http://www.hexchangers.com/img/2008724145621.gif)
圖7反映的是整個系統穩定后的模型的溫度分布,模型的溫度分布在87.706~88.095。C之間,最大的溫差是0.389。C,此時管壁金屬的平均溫度為87.9005℃。根據迭代的思想,和開始設定的管壁溫度90℃作比較:
Δt=|87.9005-90|=200995<5
由于Δt小于5,達到收斂要求,因此認為材料物性參數的變化對于溫度場的變化影響很小,所以,不再進行溫度場的迭代計算,圖7的溫度場分布是符合要求的。
從圖7可以看到,由于釘頭的存在,整個模型的溫度分布很不均勻:在管壁上,越靠近釘頭的位置,溫差越大,從而強化傳熱的效果越好;在釘頭上,隨著釘頭長度的增加,強化的效果逐步減小(見圖8);在釘頭徑向上,由于釘頭的規律分布,溫度場的變化也呈現規律變化(見圖9)。
![](http://www.hexchangers.com/img/2008724145935.gif)
4 結論
(1)本文運用ANSYS軟件對(管殼式換熱器)釘頭管自支撐結構中的釘頭管進行溫度場分析,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換熱器內釘頭管的溫度分布情況,以及強化的效果。雖然計算的模型是在對實際情況進行簡化以后建立起來的,但模擬結果與試驗結果相符,說明本模擬計算是可信的。
(2)在模型中,將釘頭和管壁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更能反映釘頭的作用。由圖7可以看到,處于兩釘頭影響交界的部位,幾乎沒有被強化,而所有被釘頭影響的區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強化。說明釘頭的存在一方面改變了傳熱管的換熱面積,使換熱管的傳熱面積有了較大的增加,起到強化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釘頭的存在,改變了殼程中流體的流動狀態,使之更容易形成湍流。
(3)為了準確的反映強化傳熱的溫度場變化,減小材料物性參數的變化對模擬的影響,本模擬試驗采用了迭代法,使模擬條件更加貼近實際的工況。
(4)在圖7、圖8、圖9中還可以發現,釘頭的影響區域是有限的,越接近釘頭的地方,強化的效果越好。由此可以看出,釘頭的長度、半徑和長徑比對于傳熱的強化有較大的影響,同時,釘頭的密度也是一個影響因素,這些因素的影響將在后續的工作中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