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進展
重慶研究院污染物監測、環境風險評估及污染物毒理機制研究獲進展(2017-12-08)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團隊在環境健康風險因子評估、環境污染物生物智能監測、監測POPs轉基因斑馬魚模型建立及污染物對斑馬魚的毒理機制分析方面取得最新進展…[詳情]
重慶研究院污染物監測、環境風險評估及污染物毒理機制研究獲進展(2017-12-07)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團隊在環境健康風險因子評估、環境污染物生物智能監測、監測POPs轉基因斑馬魚模型建立及污染物對斑馬魚的毒理機制分析方面取得最新進展…[詳情]
武漢植物園湖泊底泥重金屬污染高光譜監測研究獲進展(2017-12-07)
湖泊重金屬污染具有高毒性、致癌性和持久性等特征,威脅著水生生物及人類健康安全。湖泊底泥作為重金屬沉降富集的受體,富集其中的重金屬可被水生植物吸收,或因擾動再次釋放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加強…[詳情]
武漢植物園湖泊底泥重金屬污染高光譜監測研究獲進展(2017-12-06)
湖泊重金屬污染具有高毒性、致癌性和持久性等特征,威脅著水生生物及人類健康安全。湖泊底泥作為重金屬沉降富集的受體,富集其中的重金屬可被水生植物吸收,或因擾動再次釋放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加強…[詳情]
大連化物所硅鋁分子篩可控后處理方法研究獲進展(2017-12-01)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低溫分子篩酸堿催化與精細化學品合成創新特區研究組黃聲駿團隊在硅鋁分子篩性質可控調整研究中,首次實現了“脫鋁”—“脫硅”過程的橋接…[詳情]
合肥研究院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缺陷研究獲進展(2017-11-29)
銅鋅錫硒(CZTSe)的組成元素在地球中儲量豐富且無毒,通過少量硫取代硒,其帶隙可以實現在1.0-1.5eV之間調節,是具有優勢的低成本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目前,CZTSe最高效率只有12.6%,遠低于其姊妹化合…[詳情]
物理所在石墨烯上錳磁性原子間自旋交換作用及其調制研究中獲進展(2017-11-29)
納米尺度的磁性小團簇(由數個原子組成)是構建納米磁性器件和自旋電子器件的基本單元,也是研究磁性原子間自旋交換相互作用的理想體系。如何在原子尺度上直接測量和研究兩個磁性原子間的自旋耦合強…[詳情]
深圳先進院3D打印生物材料研究獲進展(2017-11-29)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3D打印生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深圳先進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轉化醫學研究與發展中心秦嶺團隊設計并采用先進的低溫3D打印技術,制備一種具有顯著促成…[詳情]
福建物構所等鋯基框架材料的結構調控研究獲進展(2017-11-29)
由于在氣體存儲與分離、光捕獲和催化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的研究在過去20年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影響MOF材料的框架結構方面,不僅不同的組分可以形成作用,具有不同對稱…[詳情]
合肥研究院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缺陷研究獲進展(2017-11-28)
銅鋅錫硒(CZTSe)的組成元素在地球中儲量豐富且無毒,通過少量硫取代硒,其帶隙可以實現在1.0-1.5eV之間調節,是具有優勢的低成本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目前,CZTSe最高效率只有12.6%,遠低于其姊妹化合…[詳情]